前身系“龙华蒙养小学”,由龙华镇镇董吴绍基
(字毓卿)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春。校舍初设龙华寺西侧之岳王庙(又作鄂王庙,已废),收学童40余人。民国四年(1915年)夏,钱浩(字惊潮,江苏常州武进入)接任校长。时,龙华寺僧以修理寺院为由,要求小学迁出。遂迁址漕河庙内,王姓老道士让出东厢原作经房的平屋3间和城隍殿之东小楼一间为校舍。开学时,仅到学生17人,经钱浩上门动员,一周后学生增至40余人。同年收归公立,改称漕河泾乡乡立第四国民小学。民国五年春,学生增至150余人。民国六年冬,校董吴绍基会同吴对庭等筹款建新校舍于今址(周家湾57号),建楼房一幢,平房15间,占地4.5亩(系漕河庙公地),耗资3600元;乡公所拨款800元,其余款项由吴对庭联络上海闻人黄楚九、刘鸿生等,转商天蟾舞台老板以演义务戏一场募得。次年春,新校舍落成迁入,学生增至250人。发展历程
1928年7月,改称市立龙华小学,收学生300余人,时仅设初级班。1930年8月,有教职员4人,学生179人,全年教育经费1548元。1932年8月,添办高级班,又成完全小学。1934年,扩建南部校舍,学生增至500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童星散,校内桌椅、教具等损失殆尽,教学被迫中断。迨1940年,始复课,改为私立龙华小学。自此,惨淡维持至1945年春,又收归公立。同年11月,中共地下党员钱强(字嵩寿,龙华镇人),受党组织派遣,并通过其父国民党龙华区党部委员钱汉扬先生关系,于次年1月出任校长。12月,改称上海第二十六区(又称龙华区)龙华国民小学。
自1945年11月至1949年5月,龙华小学曾是龙华区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中心。1946年2月,陆康常奉上级党组织命,来到该校,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建立中共龙华地下党支部。同年5月,又与庄建安等人以龙华小学为基地创办了市立第四十民众夜校。1947年2月,又组建中共龙华分区委,陆康常任书记。解放战争期间,在龙华小学和四十民众夜校的教师队伍中,底下党员最多时达9名,先后曾有20多名底下党员在此教书育人,并从事党的底下工作。
上海解放,仍称龙华国民小学。为使失学和白天不能上学的儿童、少年获得受教育的机会,1949年11月,增设儿童晚班(设于天钥桥路1141号,私立东山第二小学内),收学生138人。当年共开设13个班,其中幼稚1班,初级9班,高级3班,学生总数为534人(男362人,女172人)。学生除学习文化知识外,学校还组织歌咏队、秧歌队、戏剧演唱队和球队等。1950年台湾当局派机“二·六”轰炸,学校中弹数枚,校舍遭破坏。为师生全计,学校一度借用民房分散上课。时,校长孙彬斐。同年6月,复称龙华小学,隶属龙华区教育局。1952年,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原有校舍不敷容纳,于同年9月,另于中山西路(今龙华西路292号,现为龙华中学校址)辟建分校。龙华小学高年级遂迁入分校上课,低年级仍在总校。时,校长陈本智。同年儿童晚班停办。是年,总校、分校学生已逾千人。1953年,原设于东山庙内私立东山第二小学停办,龙华小学利用该校校舍又立分校,开设4个班。1954年8月,设于东山庙内的分校停办,学生并入总校。1956年8月,中山西路分校脱离总校,单独成立完全小学,称中山西路小学。是年龙华小学共开设18班,有学生干余人,因教室不够分配,且无运动场地,学校只得采用两部制,上午由四、五、六学级上课,下午由一、二、三学级上课。1957年上半年,学校征地,新辟操场,并扩建教室2间。同年易名龙华镇中心小学。1967年,有学生757人。1978年9月,改称龙华第二小学。
1984年学校占地4135平方米,建筑面积983平方米,有教职员27人,有学生493人。1985年,市教育局拨款50万元,建新校舍。同年10月,新教学大楼在学校操场动工,1987年元月竣工。同年2月,学生迁入上课。同时,将原校舍拆除辟为操场。新建教学楼(4层)呈“马蹄形”,采光良好,建筑面积为2123平方米,可供800名学生就学。1990年市教育局又拨款50万元,在操场北建4层教学一幢,建筑面积1114平方米,次年9月投入使用。1990年9月起,全市统一,六年级学生升入中学预备班续读。1992年,学校占地4202平方米,其中操场约850平方米,建筑面积3457平方米,教室24间,并配有语音室、科学常识室、音乐室、图书室、劳动技能室和体育室等。开设22班,有一至五级988人,有教职员51入,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人。
龙华小学详细地址:徐汇区龙华西路6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