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东中学创办于1916年,取名聂中丞华童公学,后易名为缉槼中学,解放后始称上海市市东中学。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任校长有段力佩、吕型伟、张宗炎、冯林、陈伟彬、吴永光、朱耀庭、冯纬世。其中段力佩、吕型伟等是新中国著名教育家。学校现任领导班子成员:校长金辉、副校长赵亦兰、李黎、吴巍,工会主席周为民。[1]
至2006年,杨浦区政府、区教育局已完成对学校的“三期”改建工程。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功能教室、演播厅、形体房、大型室内篮球馆、校内闭路电视等教育设施设备一应俱全。2007年,学校食堂获评杨浦区A级食堂。2008年起,教育局投入巨额资金,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一、学校沿革
学校创始人聂云台,名其杰,其父聂缉椝是曾国藩女婿、曾任上海道台。聂云台先生捐地十一亩余,在培开尔路荆州路角(今荆州路42号)由工部局建屋兴学,1916年1月始招生,校名为“聂中丞华童公学”,第一任校长为英国人端纳(L.H.Turner )。1941年易名为“缉椝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为一所市立中学,1951年改为现名“上海市市东中学”。2004年,原市东初级中学整体并入,学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二、历史贡献
开办初期,采用英国学制,除国语外,其它学科的教科书悉用英国原版书。此外,簿记及机械制图均列为必修科,亦为学校特色之一。开设金、木手工科,注重学生手脑并用,毕业后有一技之长以利就业,这在当时尚属首创。
解放后,学校以“培养劳动人民子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办学宗旨,以“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为校训,1953年始,逐步形成“两个课堂”并举的办学策略,成为上海市教育改革的试点学校。涌现出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教师,培养出一大批国家建设的各方面人才。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吕型伟担任解放后的第一、第二任校长。2006年举行九十周年校庆时,校友中有当时的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后担任上海市人大主任)、纪委副书记洪林珍、副市长周慕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吴光裕、总工会主席包信宝、台湾文化名人李敖先生以及一大批荣誉校友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
三、发展创新
上海市市东中学1994年,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五部委的肯定,获得了“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7年,学校开展“见习居委主任”活动,拓展了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其首创性得到了共青团上海市委的肯定。2005年2月,学校开展“中学生走进上海市人大”活动,培养中学生公民人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学校先后被命名为“上海市环境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TI数理技术教学实验校”。学校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2006年评为“上海市生命教育实验校”。
上海市市东中学是一所有悠久历史的重点中学,也是上海的名校之一,创建于1916年,系沪绅聂云台先生为纪念其父聂缉椝而献地,由当时公共租界工部局创办的学校,学校原名“聂中丞华童公学”(Nieh Chih Kuei Public School for Chinese),1941年改名“上海市立缉椝中学校”,1951年定名“上海市市东中学”。 解放前历任校长为瑞纳(L .H .Turner)、克孝(L .Kershaw)、爱契生(G .L . Aitchison)及黄仲苏、顾惠人、姜梦麟;解放后历任校长为段力佩(1949-1950)、吕型伟(1950-1958)、冯林(1958-1976)、张宗炎(1978-1984)、陈伟彬(1985-1991)、吴永光(1991-1993)、朱耀庭(1993-1997)、冯纬世(1997-2007)、金辉(现任) 。
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市东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由于地处沪东,受到沪东工人运动的影响,早在1919年,聂中丞华童公学(市东中学前身)的广大学生就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同学们举行罢课,上街演讲,宣传抵制日货。1925的“五卅”惨案发生后,舆论大哗,商界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风潮越演越烈。学校学生也参加了全市规模的大罢课和义演活动。前后近一个月,参加人数达全校学生90%以上。学生积极投入反帝斗争,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情。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著名的二十四烈士之一费达夫就是学校学生。1943年起,学生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从此学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开展。党支部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加救济失学儿童义卖活动、“争取民主,反对内战”活动;组织百余师生参加上海人民欢送上海人民请愿团去南京的“6·23”反内战大游行,声援南京“5·20”惨案,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罢课斗争,直至上海解放。
市东中学一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继承和发扬市东优良传统的同时创造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吕型伟曾担任市东中学的第一、二任校长,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着“培养劳动人民子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宗旨,学校勉励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涌现出众多党政领导、科学家、外交家、企业家和各行各业的精英,被教育界誉为“市东现象”。1960年市东中学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并被推选出席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厚实的文化底蕴、辉煌的办学历程、成功的教改经验、良好的社会声誉,使市东中学当时走在全市中学的前列。市东中学被收入《中国名校》一书。
市东中学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尽最大努力使学生在市东中学就读期间得到其本人最好的发展,为今后的成才和发展打好基础,让每个学生都笑着走出市东。市东中学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抓得实在而有效,在影视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和心理教育四方面形成特色。学校努力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市东中学曾荣获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环境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杨浦区田径、篮球传统学校等众多荣誉称号。
学校拥有一支以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区骨干教师和硕士教师为主的、成长中的高成就教师队伍。2007年,杨悦蓓老师荣获上海市物理教学大赛一等奖,姜琰雯、侍怡老师分别荣获杨浦区小荷杯语文、英语教学大赛一等奖。
并且礼聘上海市一流特级教师担任学科专家顾问,定期来校,深入课堂,参加教研,带教教师,指导教改,开设高考辅导报告等,他们是: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黄玉峰、杨峻岩;数学特级教师:曾容;英语特级教师:何林松;化学特级教师:施其康,张长江;物理特级教师:张越、刘齐煌;华东师大政治学教授:李春生。
德育特色:市东德育特色择其要有三:1、党团建设2、见习居委会主任活动3、影视教育。
学校提出“以党建促团建,以团建促班建“的目标,是共青团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融合的道路;同时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已办学生党课六期,学员计500余名,其中有近10位学生入党。
“见习居委会主任”活动始于1997年,已有近3000名学生利用假期在社区文明建设的大课堂中经受锻炼,这一首创,得到了共青团上海市委的肯定。
上海市市东中学科技特色:上世纪初,市东中学在老校长吕型伟[1]同志的支持下,在上海市中学系统中,率先成立了科技教研组。1996年市东中学是上海市第一批被命名为“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荣誉称号的25所学校之一。
学校的科技教育有充分的组织保证,有广泛的学科基础,有分层次的理论研究,有丰富、多样的形式。
学校的科技教育成绩斐然,据统计近十四年来(90.6~04.3)市东中学学生参加全国、市级科技竞赛获一等奖计31次,其他等第奖无数。
环保特色:环境教育常规化、制度化是学校环境教育的健康发展之路。它是已经渗透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去的制度化的教育事业。
学校在环境教育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1991年学校获得了“上海市环境教育特色学校”;2001年获“上海市绿色学校”称号;环保小组长黄晓盈代表中国赴美参加由联合国环保组织举办的第11届“全球青年论坛”;环保小组成员俞震代表上海青少年科技代表团赴港参加第25届联校科技展览;“环保小卫士”们撰写了29篇环保论文和调查报告,其中绝大部分在全国和市区的评比中获奖。
心理特色: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促进正确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形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显著,2002年获“杨浦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05年心理健康论坛在学校举行,心理教师多次进行区级公开教学,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也曾多次获各类荣誉称号。
影视特色:市东中学是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开展爱国主义影视教育的一个基地。如今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重视,把影视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然后通过政教处、教研组和团队组织等层层落实;二是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保证了影视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三是有多样式的活动,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四是影视教育进课堂,将文科作为影视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在开展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成果累累,师生获奖多多。因此学校多次在全区、全市乃至全国的影视工作会议上作交流。
1995年八月获联合国环保组织创办的“全球青年论坛”课题竞赛特等奖,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第十一届“全球青年论坛”。先后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有:全国影视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绿化先进集体、环境教育特色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绿色学校、TI数理技术教学实验校等。
2012年上海市市东中学招收体育特长生工作办法[2]
根据杨浦区教育局《2012年普通高中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工作办法》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2012年上海市市东中学招收体育特长生工作办法”。
一、招收体育特长生的项目:
学校是上海市、杨浦区篮球传统项目学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学校2012年招收体育特长生的项目是:篮球。
二、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条件:
1、本区应届初中毕业生,身体健康,品德优良,学习成绩良好;
2、参加系统体育训练,在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正式办理注册手续2年以上,并持有参赛证;
3、符合上述条件,并在义务教育阶段八、九年级获得以下条件之一者:
(1)获得市教委、市体育局认可的市级及以上正式体育比赛集体项目前6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5名的学生。
(2)获得区教育局、区体育局举办的区级正式体育比赛集体项目或个人项目第1名的学生。
(3)经市体教联合办公室组织的项目专家组测试认定的确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少数特殊体育后备人才。
三、体育特长生录取方法:
经学校组织的专家测试、并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集体审核,对体育专项测试合格、参加初中毕业统一学业文化考试成绩达到市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决定是否录取。
四、招收体育特长生程序:
1、报名办法:报考学生的所在学校于4月9日之前根据项目对口及体育特长生的相关资料,将名单及相关信息交至学校招生办公室(3号楼教导处)。
上海市市东中学所需资料如下:
(1)考生填写并由学籍所在校盖章的《上海市普通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申报表》
(2)考生参赛的秩序册原件及复印件、成绩册原件及复印件、参赛证复印件。
(3)考生市、区级运动会获奖证书原件、复印件。
(4)考生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第二学期基础考试成绩(须教导处盖章)。
2、组织测试
(1)测试项目:
篮球:全场“8”形上篮、1`投篮、折返跑(5.8米*6)、50米
(2)测试时间:2012年4月16日下午1:00
(3)测试地点:市东中学操场(荆州路101号校区)
3、确定拟录取名单于4月18日反馈给初中学校,学生原在读及在训学校于4月18日—4月25日在校内显著位置予以公示,并将公示结果于4月28日前反馈给学校招生办公室。
4、4月30日前学校将名单及材料上报教育局审核。
五、招生额度:
篮球共12名
六、体育特长生招收工作的组织管理
1、学校对体育特长生招生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规范操作,严格纪律。
2、体育特长生招生领导小组
组长:金辉
组员:赵亦兰、李黎、徐隽、张哲峰、张丽华
3、体育特长生综合素质考评组
组长:徐隽副组长:张丽华
组员:张哲峰张力伟、马龙蛟、徐伟、陈兆铭
朱毅(外聘专家)王建峰(外聘专家)
4、降分录取的体育特长生建立协议机制,学生降分录取后,家长及学生承诺:积极参与学校体育活动,认真进行专项训练。若拒绝参加学校对口的体育活动及训练,学校有权将学生退回原学校考分相应学校。
联系方式:市东中学教导处
费达夫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
李敖台湾著名作家、政论家
王志勤(47届), 现任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钱关林(49届), 曾任上海市杨浦区区委副书记、上海市民政局局长。
徐后华(50届), 国防科学教育家。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丁玮 (50届), 1986年起任704研究所所长。连续两次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
全国人大代表。
李俊杰(51届), 文博专家,长期担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张瑞琨(52届), 曾任上海市高教局副局长,现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严志梁(53届),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任。
毛铭华(53届), 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所党委书记。
鲁又鸣(53届), 上海闵航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立德(54届),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计算机软件博士生导师。
曲宗湖(54届), 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学司副司长。
施雨农(55届), 曾任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主任。
戴预璋(55届),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际联络部副主任。
钱积惠(55届),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
杨达洲(55届), 著名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马中骐(56届),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博士导师。
寿德清(56届),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吴兴唐(56届),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总干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曹树钧(59届), 中国曹禺研究会理事,中国莎士比亚协会理事。
鲍芝芳(59届), 著名女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
斯民三(60届), 上海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编剧。
周慕尧(60届), 上海市委、市府副秘书长。
龚学平(62届), 上海市副市长。
包信宝(63届), 上海总工会主席。
方伦贵(66届), 杨浦区司法局局长。
苏春阳(67届), 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田春华(81届), 前任上海外贸学院经贸学院院长,现任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
黄晓盈(95届), 复旦大学法律系学生
刘嘉俊(99届), 当代作家,1999年获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费达夫简介
费达夫,化名费德甫,上海市人,1925年入党,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8年回国,1930年任沪东区工联主任。
费达夫1907年诞生于杨树浦韬朋路(今通北路)98号,在家排行第二,很小就与弟弟一起在八埭头读私塾,以后考入聂中丞华童公学(今市东中学)求学。在学校里他受进步老师的教育,积极参加学生 运动,成为学生会领导人。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四所工部局学校的学生组成学生联合会,发表宣言,宣布罢课,参加全沪学生总会,费达夫积极动员全校90%的学生参加罢课,到南京路去游行,发传单,搞义演活动,历时一个月。1926年党组织派他去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1928年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任沪东区工会联合会主任,经常深入到怡和纱厂等工厂,从事工人运动,因叛徒告密,1931年1月17日下午在华德路(今长阳路)明园坊住处被捕。入狱后,他镇静自若,态度从容,作了为革命而献身的思想准备。2月7日深夜,和林育南、柔石、殷夫、何孟雄、李求实等24人一起,被押赴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刑场,一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年仅24岁,是著名的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费达夫烈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乐章。
巴符州施道芬市长为上海市市东中学代表团举行欢迎仪式[3]
上海市市东中学2013年7月15日,巴符州施道芬市米歇尔·贝尼特兹市长在该市施道芬高级文理中学为上海市东中学代表团一行25人举行欢迎仪式。总领馆教育组主任刘小绿领事、上海市市东中学赵亦兰副校长、施道芬高级文理中学孔子课堂教师埃巴赫等出席。
贝尼特兹市长首先对市东中学到访该市表示热烈欢迎。他说,虽然施道芬市只有常住居民约7800人,但历史悠久,《浮士德》原型人物浮士德晚年曾在此生活。该市愿与中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并支持两所学校进行交流与合作。
刘小绿领事总领馆感谢贝尼特兹市长的邀请并表示,总领馆将为施道芬高级文理中学与中国有关学校开展交流合作提供必要帮助。
施道芬高级文理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学校,在校生约1200名,是巴符州南部最大中学之一。2010年7月,该校正式设立全德中学第一个孔子课堂。上海市东中学是全国百所历史名校之一,拥有学生约1500名和200名教职员工。双方于2005年始开展双边交流与合作,并定期举办暑期夏令营,每隔一年派出学生代表团赴对方学校交流,入住学生家庭,深层次了解中德文化,开拓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增长学识,深受学生及其家长们的好评和支持。